【实战】可转债多因子策略
🎯 策略核心逻辑
📊 七因子体系
1. 双低因子(核心因子)
- 价格因子:可转债市场价格
- 溢价率因子:溢价率 = (转债价格/转股价值 - 1) × 100%
- 双低值:价格 + 溢价率(越小越好)
2. 基本面因子
- 市值因子:正股总市值(规模效应)
- BP因子:账面市值比 = 1/PB(价值投资)
- EP因子:利润市值比 = 1/PE-TTM(盈利能力)
- Leverage因子:资产负债率 = 负债/资产 × 100%(财务杠杆)
3. 成长性因子
- PEG因子:PE-TTM / (净利润增长率 × 100)(成长性估值)
4. 技术面因子
- Beta因子:相对大盘的波动率(系统性风险)
🔄 策略执行流程
盘前模型训练(09:00前)
- 数据获取:获取过去3个交易日的横截面数据
- 因子计算:计算七因子数值
- 数据预处理:
- 去极值处理(3倍标准差)
- 市值中性化(消除规模效应)
- Z-score标准化
- 模型训练:线性回归预测次日收益率
- 模型保存:保存系数和截距
盘中选股交易(09:30-14:59)
- 因子筛选:
- 价格范围:0-1000元
- 溢价率:< 30%
- 流动性:日均成交额 > 100万
- 因子计算:使用昨日数据计算七因子
- 收益率预测:使用训练好的模型预测今日收益率
- 选股排序:按预测收益率降序排列,选择前10只
- 交易执行:
- 卖出非目标持仓
- 买入目标可转债(单只2万元)
💡 策略核心思想
多因子选股
- 结合价值投资(BP、EP)和成长投资(PEG)
- 考虑市场情绪(双低)和系统性风险(Beta)
- 平衡基本面和技术面因子
横截面模型
- 每日重新训练模型,适应市场变化
- 使用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预测
- 通过市值中性化消除规模偏差
风险控制
- 流动性控制:确保交易可行性
- 价格控制:避免异常价格
- 持仓控制:单只最大2万元
- 止损机制:5%止损线
📈 策略优势
- 多维度选股:七因子覆盖价值、成长、技术、风险
- 动态适应:每日重新训练,适应市场变化
- 风险分散:多因子降低单一因子风险
- 流动性好:可转债T+0交易,流动性强
- 下行保护:可转债有债底保护
⚠️ 策略风险
- 模型风险:因子失效或市场环境变化
- 流动性风险:部分可转债流动性不足
- 信用风险:发行人违约风险
- 市场风险:系统性下跌风险
- 交易成本:频繁调仓产生手续费
🎯 适用场景
- 资金规模:10万-1000万
- 风险偏好:中等风险
- 投资期限:中短期(1-6个月)
- 市场环境:震荡市和牛市效果较好
由于可转债相关部分接口不支持回测,所以本策略无回测结果,请联系:Bogutongjin20230618!
全部 0条评论